有關催眠的誤解現象與觀念?

1. 我什麼都不用作,將問題交給催眠溝通師,只要一覺醒來,問題就已經被解決了。 這種電影的故事情節不會發生在真實的催眠治療上。 我們或許已經習慣了「我生病了,就把自己交給醫生去治療,治病是醫生的事。我的責任只是將自己帶到醫院去看病。」這是一種對自己生命不負責任的做法。即使看病吃藥動手術都需要病人配合改變飲食以及作息的習慣。對於身體的療癒都需要如此的改變與配合了,更何況是心靈的療癒呢? 當事人的努力與轉變的意願主導了諮詢的成功與失敗。催眠是透過專業手法與技巧,利用人類潛能中既有的行為與神經語言的慣性來進行引導,而非是運用特殊的外力來改變當事人。因此,解鈴還須繫鈴人。必須配合當事人的努力,催眠溝通師的技巧才可以協助引導當事人開始轉變與迎接成功。事情有無變化,取決於當事人的轉變意願以及轉化的動力。譬如:你感冒了,去看醫生,醫生給你開藥之後,還是需要當事人願意吃藥的這個動作以及保養身體的生活態度,感冒才會好。 2. 被催眠後可能會回不來∕被催眠後靈魂可能會離開身體回不來。 每個人在每一天至少有4個小時「自力」的進入催眠狀態,譬如看電視看的太專心的時候聽不到旁邊人跟你說什麼,事實上你已經進入了催眠狀態,你隨時可以回神的與他人對話說:「你剛剛說什麼」。有開車或騎車經驗的朋友更是經常經歷催眠中的出神狀態(Trance),都已經開車到家附近時,才忽然的發覺到:「咦!我什麼時後開到這裡了都不知道。」其實你開車時從頭至尾都是清醒的,進入恍惚狀態的你也是清醒的。因此,即使結束催眠後沒有解除催眠設定,也會因為一段時間過去後而自動清醒過來。人的潛意識裡有一個防衛機制類似足球的「守門員」的設定,護衛著人的生存本能,因此進入催眠狀態後,只要是接受到任何有危及生存本能以及觀念的訊息,「守門員」都會盡忠職守的守護著自己,讓自己的生命機能不受威脅與侵犯。部分的人反因太舒服了而不想結束催眠。 至於會不會有靈魂會回不來的問題,那更不用擔心了。因為,靈魂從沒有完全離開過我們的身體。從靈魂能量的角度來說,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條靈魂的銀鎖帶,連接身體與靈魂。這個銀鎖帶只有在往生的那一剎那,經由自主性的斷絕而令靈魂與身體分離。沒有任何的外力未經你的允許可以切斷這個靈魂的銀鎖帶。所以,在催眠狀態中,沒有這樣的困擾的。 3. 進入催眠後,我會意識昏迷、沉睡,完全不受自己控制,任由催眠溝通師擺佈。 這是因為風行有年的催眠舞台秀的關係,讓普羅大眾對於「進入催眠狀態」有了這樣的錯誤觀感。事實上,進入催眠狀態後,當事人是完全清醒的,意識反而是更加的集中,而非是渙散的。即使是催眠舞台秀中最被人津津樂道且有震撼說服力的「架人橋」的表演,被催眠者依舊是清醒的。 催眠的過程是一連串的「願意」與「感受的領悟」,是個案自主性的願意跟著催眠溝通師的引導而進入潛意識的α波狀態。請記住,α波並非指進入催眠狀態才會出現的腦波,無論是在清醒或是催眠的狀態下,α波、β波、θ波、δ波都同時存在。而在催眠狀態當中,α波是最為活躍的,而其他的腦波也同時存在著。所以,當事人願意跟隨或不跟隨催眠治療師引導,是β波主導的表意識層面在做選擇。因此所有的選擇主控權完全在個案手中。個案在高度注意力集中的狀態下,才會將在催眠的過程中所學習到、體會到、領悟到的智慧帶入生活中。所以,如果你真的因為太舒服而睡著了,請安心,催眠溝通師會把你叫醒的。 4. 我的問題一定是(某人∕某事∕前世)所造成的,所以,老師,請幫我處理(某人∕某事∕前世)。除了這個問題以外,“跟這個無關”的問題,我不想多做處理。 讓我們會有強烈感受到想要透過催眠來處理的某人∕某事∕前世,它,只是個『結果』,如果不找出產生這個結果的『原因』就如同面對一棵生了病的蘋果樹,只是將腐壞的蘋果摘下來,而不去尋找病因的源頭,蘋果的果實永遠會一直腐壞生病,一直到這棵蘋果樹壞死。 有時候,這個原因與我們頭腦所推斷的原因不盡相同,甚至是孩童時期的一個被灌輸的觀念而影響至今,又深又廣。同時,一個問題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種。若我們堅持一定是某一個原因,那麼有可能其他更有影響力的因子就被自己硬生生的給排除了。因此,抱持著開放、探索的態度,反而更容易直指問題的源頭而得到療癒。 5. 非要進入恍惚狀態才叫催眠。催眠過程中我很清醒,所以我沒進入催眠狀態。 催眠不是睡眠。 催眠是眾多手法的統稱。催眠溝通師是透過催眠的指令讓我們由以活躍的β波為主的腦波狀態進入緩和的α波為主的腦波狀態。當腦波呈現α波為主的狀態時,是最適合將表意識與潛意識連結。而α波的經驗是早已存在於每一個人的身上了。一般人在每天的24小時之內至少有四個小時是進入所謂的「催眠狀態」的。 所以,「催眠狀態」早已是我們的熟悉的腦波狀態而非外力介入的特殊狀態。好比我們在每天入睡前,意識仍然是清醒的,仍然可以聽到周圍的聲響,沉靜下來時,如果將意識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,甚至可以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。在這時,我們的腦波已然進入α波的狀態了。我們的五官的感受力是提升的,只要有一點點的聲響,在我們的接收的感官上都會擴大它的反應。進入催眠狀態是為了在潛意識與表意識的自己,進行掌握不同角度與觀點的「學習」。學習必須落實在生活上才有效用,否則永遠只是頭腦層面的「了解」。 恍惚狀態並非是昏迷的狀態。只是會感覺到自己更加的放鬆,全身不想用力的感覺。所以,恍惚狀態的個案仍然是處於意識清醒的狀態。恍惚狀態並非是催眠的唯一狀態。當你接受了某一種觀念或想法時,這也稱之是一種廣義的催眠,而這時的你卻是清醒萬分的。 當個案的思考框架在諮詢過程中有了轉變的話,那麼恍惚狀態可作為一種強化的方式,讓新的概念進入潛意識裡加強運作的強度。 因每個人的生長背景不同,情緒反應模式也大相庭逕。因此適合的方式當然也不同。信任跟隨催眠溝通師的引導、諮詢與探索手法來幫助自己,催眠師會依最適合個案的狀態與事件內容選擇最有效能的方法。 因此,只要是針對問題的解決,提供一個新的學習模式與轉變思考框架的角度來看待或是感受事件,那麼催眠的目的就達到了。 6. 催眠一定是躺在催眠椅上進行才是催眠。 這是對古典催眠的刻板印象。透過不同的技巧的運用,超意識催眠溝通也可以站著做、走著做甚至互動式的動態催眠。經過肢體動作的加強感受進而轉變細胞記憶,對於個案的情緒改變,領悟的提升甚至改變行為模式都有極大的效用,更容易落實於生活上。 7. 智商越低的人越容易被催眠。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容易被催眠。 只要你的智商超過65就可以被催眠。智商低於65無法接受催眠溝通是因為無法了解催眠師的語意與指令。所以,你的智商如果是高的,那麼你更容易進入催眠的潛意識狀態。
TOP